儿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通大附院儿科专家,感受了他们的苦乐,同时,儿科专家们更渴望着与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间的“认知屏障”少一些--
认知屏障一:医生的方案应该和“度娘”的一样
患儿家属:医生开的处方和网上专家说的不一样,比如我家宝贝发热到39℃,医生只会开美林或者泰诺林,但是我百度了下,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可真不少,我哪放心给宝贝吃?
儿科医生:不少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片面认知否定医生的医嘱、拒绝医嘱。带孙子孙女来的老人家会搬出“老方法”、“老说法”和我们理论,而年轻人则青睐于上网找“度娘”取经,对我们振振有词,宣称有图有真相。
事实上“老方法”不一定科学有效,而且可能带有一定迷信色彩。而通过网络、广告等途径获得的信息,一方面通过网络、广告等获得的信息本身准确性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病情的认知不准确,容易与网络信息错误匹配。患儿病情存在个体差异,年轻人过度信赖“度娘”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取的。
每位医生都是在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后,才“放心大胆”地开出治疗方案的,也会综合考虑药物的有利面和有害面,医生所有的医疗行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患儿的康复着想。
认知屏障二:挂了水、吃了药,就应该立马见效
患儿家属:我家宝贝已经挂水吃药了这么多天,可为什么还是不见好转呢?
儿科医生:现在儿科医生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太高,在家属眼里,来了医院,小孩就如同进了“保险箱”,医生就应该一眼看出小孩得了什么病,一旦用了药,就应该立马见效。
而客观情况是由于患者年龄小,免疫力低,儿科疾病往往来势凶猛,病情易变化、易恶化,患儿及其家长又常常不能准确地表达,儿科疾病的诊疗全赖于医生丰富的经验、细心的观察和周密的思维。仅仅是发热早期,就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还要排除传染病。
在儿科病房,医生每天多次巡视自己床位上的患儿,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用药反应等。儿科医生面对的挑战其实无处不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心尽责,脚快、眼快。
认知屏障三:医生给孩子看病的时间应该再长点
患儿家属:我家宝贝不舒服,排队、缴费、挂号,折腾了那么长时间,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可这医生一会儿就看完了。
儿科医生: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的心情,我们特别能够理解,但也渴望他们理解我们的苦衷和无奈。平日里,在门、急诊,一个专家平均每班三、四个小时要看五十多个患儿,高峰期甚至要看六七十个,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回答家长抛出的各种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给哭闹不止的孩子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虽然每个患儿的看病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我们必须完成病史、体检、诊断、开药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很多家长希望医生能详细地解释病情及相关知识,不是我们不想不愿意,而是后面还有太多病人等待,甚至还有重症急需处理,我们坐诊的医生整个上午几乎都是离不了座、上不了厕所。
面对“认知屏障”,坚守在临床一线的儿科医生一方面渴望理解,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方法来努力破除“屏障”,且听她们的心声--
徐美玉(通大附院儿科主任):
“儿科医生是一个满载情感的职业。”
医生是个强调科学性、专业性的职业,但同时也是个满载情感的职业。儿科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要学会沟通,这是需要技巧的,但前提是关爱。孩子是有情感和思维的,面对哭闹的患儿,医生首先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尽可能让孩子安定下来。有时遇到哭得惊天动地的小患儿,不必着急,一定要保持童心,熟悉患儿所关心的话题,通过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动画片等作为桥梁与患儿沟通,减轻患儿对医生的抵触与恐惧。而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要保证足够的耐性,更重要是具有从家属语言中获得重点的能力,从而收集完整有用的资料。
顾东明(通大附院急诊儿科主任医师):
“一声‘奶奶’,我的成就感就来了。”
我已经在在儿科岗位上站了30年的岗,我觉得做儿科医生,不仅可以保持年轻心态,还很有成就感。小孩是最真实的,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脸上。一个患儿,前两天哭闹着来看病,经过两三天治疗后再来复查,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当他嗲嗲地喊着:“奶奶!奶奶!”时,我的成就感就来了。现在,我拥有“一票粉丝”,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家庭或者农村家庭,他们通常会生好几个小孩,当年老大看病是找我的,一旦老二、老三有啥风吹草动,家属就会“赖上”我,专门等我坐诊的时候来看病,这种被需要的成就感让我很幸福。
郭飞(通大附院儿科副主任):
“我们虽然很忙很辛苦,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相对于其他专科,儿科有其许多的特点。主诉不明确,家长对发病过程不清楚,体检不配合,等等,是普遍的,加上医患之间对疾病认知的差异,各种传播媒介的误导,家长较高的心理预期,造成医患沟通的困难。我们大多数医生也能理解患方的心理,也能尽力地去满足患方的要求,去帮助家长消除困惑,去帮助患儿恢复健康。儿科很忙,儿科医生很辛苦,但绝大多数的医生还是在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黄琳 施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