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7日上午,通大附院举行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重点项目启动仪式暨江苏省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医学中心建设规划专家咨询会,来自沪、京、宁等地的多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为位居“江苏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之首的通大附院“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临床医学中心”未来发展把脉献计。
在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创新平台)的名单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多家实力派大医院赫然在列,通大附院缘何能突破重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位居榜首?且看本报记者独家揭秘这块金字招牌背后的故事。
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立项建设规划专家咨询会会场
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在指导学生
首批通过国家卫计委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认证
肾脏内科-英国莱斯特大学总医院肾脏科姐妹中心揭牌
医学重点学科——骨(手)外科学
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学
医学重点学科——实验诊断学
医学重点学科——眼科学
医学创新团队——普外科学
医学创新学科——妇产科学
苏中苏北仅此一家,宁外地区仅两家
顾晓松院士亲自答辩,项目以总分第一征服所有评委
作为江苏省卫计委确定的苏中苏北区域性的医疗和保健中心,通大附院犹如一匹黑马杀出重围,在全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评选中,在众多竞争激烈的省内大医院中脱颖而出,其亮出的成绩单更让江海百姓眼前一亮!
通大附院党委书记王志伟揭秘了此次评选的严苛过程:五个院士担任评委,顾晓松院士以“考生”的身份亲自答辩,现场打分、亮分,评价内容涉及近五年来医学中心承担完成的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发展情况、发表论文数量、科研成果、项目研究方向是否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技术含量等多个方面,最终综合考量得分,通大附院“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临床医学中心”获得了最高分,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和高度认可!“将组织工程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结合起来,将基础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临床上的转化医学结合起来,全体评委都被这个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前沿项目所深深吸引了!”王志伟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获评“江苏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的医院中,大部分为省城大医院,而宁外地区的仅有通大附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怪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我非常看好这个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医学中心项目,此次由多学科组成的医学中心步入正轨,形成‘学术特区’,相信将会带动全国神经修复学科的发展。对于地方发展来说,这是个新兴产业,未来极有可能是百亿级千亿级的产业。通大附院可以通过特色专业打造成拳头产品,叫响全国。”
在长期致力于科教工作的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洪浩副巡视员看来,此中心在国内独一无二,在国际也是领衔,中心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到临床医学,即将产业化,这对通大附院、南通大学和南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南通市委、市政府应该与正在建设的创新园区的建设、南通市的产业升级换代整体考虑。
南通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陈冬梅认为,这标志着我市医学科技创新已经从全力跟跑上海向跻身国内一流甚至领衔行业巅峰的转变,对带动全市学科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适宜技术推广,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南通市医学会会长王晓敏评价这是拔尖学科集聚的典范,是集临床医疗和后期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资源最佳配置的典范,更是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推动合力的典范。
全省首席的临床医学中心“高大上”,围绕五大主攻方向
多学科协同支撑,目标国际一流、推动诞生一个千亿级的健康产业
今年1月,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对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创新平台)举行了授牌仪式, “接牌时我心情十分激动,顿悟省医学中心铜牌的重担与责任,全省人民看着我们、南通人民看着我们,不辱使命不负重仼,一定要把医学中心建设好!”顾晓松院士如是说。
顾晓松院士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他提出的“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理念,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攻克了周围神经缺损修复自体神经移植物供体受限的世界难题。他所领导的临床和科研团队在神经损伤修复和组织工程方面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17日上午举行的专家咨询会上,顾晓松院士上台激情演讲,向与会专家展示了这一全省首席的临床医学中心五大科研主攻方向:“颅脑损伤功能修复基础与临床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帕金森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脊髓急慢性损伤的治疗”、“组织工程技术与转化应用基础研究”。
根据发展需要,通大附院于2015年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脊柱外科为核心组建了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对于医学中心的建设,相关科室负责人均信心满满。神经外科主任陈建教授透露,该科室收治病人逐年上升,年门诊量近7000人次、住院病人达2500人次、年手术量达1600台,神经内镜下的微创手术、颅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等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下一步即将开展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神经内科主任柯开富是江苏省脑卒中治疗流程和规范的制定者,他所在的科室已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未来将围绕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学、分子遗传学等开展相关科研和临床实践,全面助力“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脊柱外科主任张烽表示,该院的脊柱微创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将围绕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微创化四大方向,苦练内功,造福更多脊柱病患。
“二十年磨一剑,我们的团队实现了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天道酬勤、人道酬诚,是人生事业成功之道。我们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人类健康事业,面向世界科学高峰,继续努力,拼搏前行!”顾晓松激动地说。
多个强势学科蓄势发力,响当当的家底令人艳羡不已
设立每人30万元的“英才计划培养基金”,为优秀人才提供成长沃土
在这一轮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中与“江苏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首席同时获评的荣誉还有这些:通大附院骨(手)外科学、实验诊断学、血液病学、眼科学(共建)跻身“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王志伟教授、张玉泉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入选“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黄剑飞博士、陆玉华博士入选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0多人入选“江苏省医学青苗人才”。
而在省医学重点学科中,手外科是与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通大附院手外科国内综合大学附属医院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手外科之一,学科带头人汤锦波教授是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现任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肌腱委员会主席、《Journal of Hand Surgery》(欧洲版手外科杂志,是该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总编,是国际著名手外科专家。目前,人工神经移植物在该科室临床上被正式使用,主要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的长段缺损,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开展26例手术,并在华山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吉林三院等国内各大医院手外科推广使用。
鞠少卿博士作为通大附院检验科的“掌门人”,向记者亮出了这样一份响当当的“家底”:早在1927年就设立检验科,2002年跻身全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7年跻身省首批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建成江苏省唯一一家获国际认可的医学参考实验室(全国仅4家),可为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厂家、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提供国际认可的定值服务,也为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技术支持,以第一单位负责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016年,对于通大附院血液内科来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第2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圆满完成.;全国首例单个核细胞结合人工移植物治疗长距离神经缺损获得成功;成立了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血友病多学科诊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精确治疗;该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达4项,50岁以下临床医生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学科建设的发展后劲显然很是强劲。
学科建设的骄人业绩,离不开通大附院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通大附院启动培养杰出青年医师的“江海名医英才计划”和“江海名医俊才计划”。从2015年开始,“英才计划”将每两年遴选一次。在培养过程中,医院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方式,与培养对象签订双向目标责任书。在为期3年的培养周期中,医院将设立每人30万元的“英才计划培养基金”,支持他们进行海外研修,申报高级别项目。
成绩绝非一朝一夕取得,背后是通大附院的百年积淀
将干细胞临床实践、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结合,具有无限发展前景
“获得全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的荣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通大附院百年的积淀!”南通大学副校长、通大附院院长高建林向记者娓娓道来通大附院的百年故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由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创建于1911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百年前张謇先生就提出了“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的校训。
“附属医院多年来坚持以医疗服务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强体健翼’发展战略,实施‘医疗服务品牌建设工程’,医学中心的发展,必将为打造智慧型医院,建设江海名院,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南通大学校长程纯认为。百年磨砺,通大附院现拥有一批优势学科品牌。临床医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ESI排名跻身全球前1%。医院手外科为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手外科学、眼科学、神经病学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2个专科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医院获得了江苏省胸痛、创伤、卒中救治中心和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称号。
尤其值一提的是,2016年,通大附院首批通过国家卫计委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认证,成为江苏省仅有的2家之一。“干细胞又称种子细胞、万能细胞,未来,将干细胞临床研究、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结合在一起,具有不可估量的医学发展前景,必将能造福更多江海百姓!”高建林如是说。
高建林表示,通大附院将充分利用这些高层次优质平台,带动全院学科、专科建设和相关技术推广,使医院在这些领域达到并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该院还将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专家,引领和推动该院相关学科早日跨入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行列。尤为重要的是,该院将以此为基础和契机,坚持以“为千万江海百姓的健康与生命保驾护航”为使命,立足南通本地,引领苏中苏北,放眼全省全国,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水平突出、特色鲜明、群众信赖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区域性医疗与健康中心。
新闻链接
使 命:
通大附院为卫生部首批评定的三级甲等医院、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现开放床位2023张,有正高级职称专家270余人,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人。2016年总诊疗人次181.3万,出院8.8万人次,手术4.01万台次,承担了南通地区近一半的诊疗和救治任务。
成绩单:
通大附院“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临床医学中心”下属的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及其附属研究室,在近五年中承担了国家、省、部、厅级课题100余项,研究经费5000多万,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中心年收治患者6000余例,外地患者占35%-40%。四级手术率达50%。疑难病例占57%。 冯启榕 原载于3月20日《江海晚报》